20w+聊天话术大全,教你怎么和妹子搭讪
下载量:1294845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19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2019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1
我先夸上一句,曾导塑造人物的方式大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什么叫浪漫主义呢?西方文化史中重要的一次精神转折,崇尚的就是打开你的情绪,洪流一样的淹没你。举个例子,卢梭都知道吧,写过忏悔录的那个。卢梭经常说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别人不懂。”听上去帅不帅,整个一个青春期霸道小青年啊。
真相是什么呢?就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到了朋友(休谟)家里,休谟对他非常好,他反而觉得人家有问题要害他。
这就是西方浪漫主义的本质。
而现实主义是什么意思呢?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侧重于隐藏你的倾向性,简单来说就是你克制点。
所以一流电影现实隐藏形式,二流电影形式卖弄情绪,三流电影才借现实题材卖弄情绪。这属于投机取巧啊,恶心。
在我眼里,这电影连完整的形式上的创意都没有,别跟我扯什么大特写和手持,我dogma95都不认我认你?
不过这部电影说实话,也没到烂片的地步,除了剧本不咋地,其他环节勉强合格。但是被流量裹着去遮蔽某些东西就是你的不对了。适当的宣发我也能忍,跟牯岭街对标是什么鬼?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资本利用。
好了,扯淡扯远了。大多数人看完这电影再看看那高的吓人的评价,第一反应是无所适从,然后想了想“校园暴力”是现实题材,这片子又感人又反应现实问题的,多棒!是不错哈?
这您就中计了,挑逗您的情绪不就是为了掩盖真相嘛,您哭就完事了,别动脑子不就可以给好评了吗?
导演和编剧想方设法挑动了你至少三层情绪:
一是疼,体现在对周冬雨饰演的角色无情的剥削以及神化来引起共情。体现在较为写实但偏冷的色调以及剪辑上层层递进的动态感来强调对陈念的欺凌。通过滚下楼梯的肉体伤到被撕烂衣服的心里伤来引起你的怜悯,在高考时还不惜设计几个审讯环节再加上一个无缘无故拉仇恨的孕妇警察来让你关心她会不会考好(悬念)。
二是爱,把街头混混用英雄主义的塑造手法塑造出来了,又帅又可爱又霸道又硬气,谁不爱呢?但是导演您真不怕把现实中校园暴力的主体人物塑造成英雄会加剧校园暴力本身的可能吗?
三是恨,从头到尾魏莱这个富家女的动机都是不足的,莫名其妙的害怕报警的强硬转折我也是醉了。如果按照导演的逻辑,陈念小北是少年,魏莱就不是少年?何况还是一个分数能上北大的少女?哦不,两个。
校园暴力我们确实应该关注,但是有多少人注意到网络上流传出的严重的校园暴力行为往往发生在哪?偏远地区或者乡村或者是留守儿童群体内部,他们穿着脏脏的校服,穿着拖鞋相互下着狠手。不是说城市没有,北京上海没有,但是相对的概率上要好很多,为什么?
如果你真关心校园暴力,多在大陆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2019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2
路人,原著粉。亮明身份,求生欲很强,请各位纸鸟姐姐理智一点。 无关角色,只是来聊一聊这个电影。 看完第一反应:MD,什么东西。又是一部幻灯片之作。白瞎了那么好的资源。 接下来就是吐槽了。 第一,台词很硬,麻烦咱电影里能别乱入那么多拔高尴尬又矫揉造作的台词吗。您就管好好表达不行吗,好好讲故事,说人话。那些煽情的噱头咱宣传造势用用就行了。 第二,镜头很晃,动不动怼大脸拍摄,各种不合时宜的仰拍俯拍滥用,我甚至都觉得镜头用力过猛太做作,看着很累。 第三,初中生式论述作文开头结尾,什么狗屁首尾呼应。 第四,改的什么乱七八糟。什么妈妈因卖三五面膜弄的别人烂脸欠债不敢回家,人原著里妈妈孤身一人远在广东打工,那种纯朴又无奈的的爱就足够了。魏莱有胆儿找人闹事还求着她不要报警。???还有她的阶层设置,表示觉得不是很符合。还有开头,简直是冗杂。
第五,北野多酷的名字为什么要改成刘北山?! 第六,有的镜头真的真的很多余。两个小时,什么都没有。很碎很散。
第七,突然又想起来,还有一点就是拍浅了。也许是我过度解读,小北和陈念之间的爱是很深沉的。相信大多数人看外国片的时候,都会有陌生人彼此之间莫名的相互深深吸引与信任的情节。《爱在》系列故事里的男女主因为人格,对精神世界的探讨而相互吸引。《去他妈的世界》里男女主也莫名其妙就要交往然后逃亡。那种“看一眼就知道你和我是一路人”的浪漫是主张实用的我们所稀有的,父母师长谆谆教诲远离坏人的箴言让我们对许多都抱有防备。但这部作品里有,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地方,两个孤独破碎的灵魂相互取暖相互安抚。小北最后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陈念如愿以偿的确是有所体现,但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够,他们彼此的的那种默契和契合度还不够,不够极致。
关于原著:看完小说的感受是很难受,大概晚上十点看完的,但就心里一直梗着,到了半夜都没睡着。想了很久,应该是被北野对陈念那种纯粹的爱触动到。原著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陈念,你有没有想过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我杀人,他给我放火的”
这让我忽然想到春夏在一个采访里说过的: “我就要这世界有束光是为我打的,有舞台是为我而亮的,有个人是为我而来的。” 诚然,它的部分抄袭与融梗是不可否置的,是遭人唾弃的。无论是《白夜行》里的共生关系,还是《嫌疑人》里的“作案手法”。它没有东野那样缜密的思维,也没有那么细腻的描述。但它还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更难,有甚于前两者。可能我就是那么浅显不堪的人,容易就被消费了。内心更是有很不道德的想法:“美”某一程度是超越道德的,美是一种偏见。而这里的美是我主观的感受与触动,是它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是那种纯粹的爱,那种极致的爱。是温暖的,具象的。是由小北和陈念日常那些温暖的细节组成的,是由紧凑的审讯来突出的。
是反感和欣赏相互抵消了吧,我并不是很赞成那些一天就带着莫名批判口吻的讨伐,任何东西都是要你亲自体会过看过才有发言权的,至于后续态度取决于个人价值取向,而每个人的态度都代表各自的立场与人格提现,都值得被尊重。
同样的,对电影不同的评价亦是如此。是每个个体对艺术的理解都不同,我们的艺术因此更加丰富。试图指责甚至消灭不同声音的行为是狭隘的,是思想上的霸凌。
你们的千玺演的挺好,但我真的对这部作品诟病良多。请尊重。
2019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3
多年以前,一个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的日子,教室门口突然稀稀拉拉地站着十来个人。彼时,我还是一个高三学生,对未来一片迷茫。而他们个个眉头紧锁,眼神低垂,一幅心事重重的样子。从那天开始,我们便一同淹没在书本和试卷的海洋中,直到来年的7月6号(当时是七月高考)。我们是同班同学,但他们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了。为区分彼此,我们成了应届生,而他们被统一称为复读生。
《少年的你》刚刚开场,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就被亮出了复读生的身份。与那些落榜生不同,陈念志在考取北京的一流大学,这几乎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在同为复读生的女同学不堪欺凌而跳楼自杀后,陈念马上变成以魏莱为首的“校园暴力团伙”的头号目标。魏莱成绩优异,家境殷实。和母亲欠债跑路的陈念相比,魏莱的人生,一片未来。
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开头。观众几乎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被迅速卷入一个黑暗无比的深渊中。但凡经历过高考,经历过高三的人,都对那段如影随形的黑暗充满恐惧。无数个夜里从梦中惊醒,低头一看大学寝室的床,这样的恐怖经历谁又不曾有,简直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劫后余生。在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里,原本精神就几近崩溃,倘若再挨上校园暴力,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们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孩子,本不该承受如此沉重的负累,当那根弦再也绷不住时,死亡便成了一种残酷的解脱。
从一开头,导演就没打算给观众好果子吃。胡小蝶的死,死得悄无声息,在一组组晃动镜头的烘托下,气氛瞬间跌入冰点。对观众而言,电影处理得越冷血,挤压他们胸口的那块大石就越坚硬。然而导演却毫无收敛的意图,继续用写实的手法来展示校园暴力的残忍。可怜的陈念每挨一巴掌,观众的内心就好像被扎了一刀子。难以想象,倘若一个遭受过校园欺凌的人观看这部片子,她心中那道久久不能愈合的疤,会不会再次喷出淋漓的鲜血?
作为一个男性,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很难和校园暴力说不。初三那年,一个小混混为敲诈我五十块钱,天天骑着单车堵我。每次放学,都像惊弓之鸟一样小跑着回家,整整担惊受怕了一个学期。所以看到陈念那样悲惨的遭遇,心中自然激愤难平,同时也特别理解她的逆来顺受:一来那时还缺少保护青少年免受欺凌的相关法规,二来她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高考。可当她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恐怕连高考的那天都见不到时,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却戏剧性地出现了。
在陈念苦涩的人生中,小北就是一块糖。少年的你,纯真朦胧的感情,在两个被现实遗弃的孩子心中,悄悄点燃了。小北的出场,略显狼狈,像极了《大象席地而坐》里的章宇。但就热血的性格而言,又神似《我不是药神》里的章宇。但易烊千玺用实力证明了,他不需要成为第二个章宇,他就是小北。正如他骑着摩托载着陈念兜风时,亦不需要成为第二个贾宏声,而周冬雨早就证明了她在天赋和聪颖上并不输周迅,尽管这一画面的确很难让人不想起《苏州河》。
这是电影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尽管并不是一部纯爱片,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纵然那间破旧凌乱的小屋,也变得温暖又甜蜜。从此,小北变成了一个“跟踪狂”,默默守护着陈念。安桥不是哥谭市,小北却是陈念的蝙蝠侠。“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看似幼稚的一句话,却成为比磐石还要坚固的承诺。即便陈念过失杀人,面对警察的各种审讯技巧,他们也从未动摇过。这甚至让经验丰富的警察也摸不清动机,“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是啊,正是因为少年,才离成人世界的肮脏和冷漠稍稍远了一点点。
在电影后半段的处理上,青年导演曾国祥展现出超越年龄的一种老道。无论场面调度还是节奏掌控,都堪称教科书般的典范。尤其还引入悬疑片的拍摄手法,加之审讯时近乎爆炸一般的冲突和张力,对导演的整体水准要求极高。和之前的《七月与安生》相比,曾国祥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许月珍同样功不可没,作为陈可辛御用的金牌监制,如今她能给予曾国祥、许宏宇等年轻导演最得力的保驾护航。扎实的剧本是成功的基石,林咏琛等三位编剧也是无法忽视的幕后英雄。周冬雨不需要再夸了,易烊千玺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前途可期的好演员。如此优秀的一个团队,自然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或许不是2019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但一定是2019年最让我惊喜的华语电影。一如男女主角的命途多舛,《少年的你》能够最终能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殊为不易。这样的艰难,也让电影凸显出更为强大的价值:一方面,国内能拿得出手的青春题材电影,太过稀缺;另一方面,《少年的你》勇敢地挑战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题材,在今天校园暴力时有发生的现实面前,就像一场从天而降的及时雨。它讲述了一段残酷青春,但又绝不是一部翻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像黑暗之中的一缕微光,最终留给人们的还是希望。那些遍体鳞伤的疤,总有一天会不经意地掉下来。或许悲伤,或许欢愉,我们的青春期,永远只有一次。
你有多久没给一部国产电影打五星了?我反正很久了。但今天,我想庄严地给它打上五星。为昨天,为高考,为逝去的青春,为少年的你。
2019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4
我被高分吸引去电影院看了,全篇节奏像便秘,极其冗长乏味,演员一直哭戏但是毫无代入感。剧情充满硬伤,尸体跌落下楼就一直躺在那里?既然告诉女主男主已经成年可以让女主防线崩溃,那为什么审讯的时候不用?哪个智障会霸凌的时候一起拍了视频完了还求别人不要泄露视频不要报警?两个大活人在一起这么久警察后台找不出通话和聊天记录?刚逼死一个同学尸骨未寒就开始欺负另一个同学,职业霸凌学校毕业的?北大是菜市场吗随随便便都可以考进去?你们这些评论的小屁孩,身边有考上北大的同学吗,有的话去看看他们是什么状态好吗?高考还有40天了他妈的还在互杀,编剧是脑残还是当观众是脑残?
整部电影想讲霸凌又想讲高考还想讲爱情献身,但是一个都没有讲出来。我只看到了蹩脚的白夜行加嫌疑人x的献身的整合版,演员的演技还可以,但是剧本和导演?我就呵呵了。资本的力量太强大,豆瓣已经失守了。。。。
霸凌的题材是很好,我们可以走进迫害者和受害者的内心,可以讲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审判的过程和法律依据,出狱后对未成年人生活的影响。但是这部电影讲出了什么?扒开霸凌题材,内核就是流量明星飙飙演技,主题最后成了伟大的爱情献身?到底想讲什么?到底主题是什么?最后变成了东野圭吾的抄袭大杂烩。
素媛和熔炉推进了韩国修改法律,韩国虽然也属于大陆法系,但是受英美影响较深,无法引用例证那就改法。
国内关于校园霸凌的法律是空白的,只能援引《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归结为“小孩子不懂事”。
保护未成年人没错,但是心智早熟的反社会人格的未成年人,却可以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罪行。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用负刑事责任。
这种连主题都拍不明白的抄袭作品,为什么这么高的分?现在的审查制度,现在的年轻人的思想深度,这些背后的原因倒是值得深思。
这种电影让现在的孩子学到了:
1.遇到霸凌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可靠,你应该找个能打的男朋友保护你。
2.小混混虽然不学无术,但是他们内心是正义善良的,成为混混是因为客观的身世原因,所以可以跟他们谈恋爱。
3.男生们要能够为心爱的女孩子付出一切,哪怕是假装强奸别的女孩子,不用管是否会对被强奸的女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只要保护自己的女人,别的女人跟我无关。
4.失手杀人了千万不要惊慌,更不要自首,让你的男朋友处理现场,只要不留下证据,警察也拿你没辙。
5.被审讯了坚决不松口,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你看要不是因为影片过审需要女主完全可以不用自首的)。
6.跟杀人相比,高考更重要,我们一定能克服心理的障碍最终取得好成绩,自己的前途最重要。
7.霸凌者该死。
2019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5
我从挺早就注意曾国祥,算是半个粉,暑假去First一个小心愿就是见到他,不过我最开始对他是对于异性的喜欢。以前他不红,在一些香港电影里当配角,顶着曾志伟的光环还上过国内一个很傻的综艺《我不是明星》,和林子祥的儿子一样在里面格格不入。他参与最多的是彭浩翔的片子,我从《梦工厂》记住他,后来他参与《伊莎贝拉》等的编剧让我挺惊讶,最后也就是在让他成名的《七月与安生》里,曾国祥的才华完全展露。坦白说我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曾国祥能把安妮宝贝这样的剧本拍成这样,他足够称之为电影作者了。今天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里新一代的林岭东邱礼涛,与翁子光不同,就像“硬不硬”那段,他还是有彭浩翔的狡黠,所以他灵巧浪漫地藏起那股子劲儿,我希望没有改变之前的那版有着林岭东般的绝望黑暗癫狂,还原属于港片的暴力美学。
回到电影本身,前半段节奏极好,曾国祥把香港导演独特的空间调度与拍犯罪嫌疑片的经验运用到这里,而他又比许多香港导演甚至是大陆电影人都善于观察,对于手机、监控摄像头等媒介、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如“高考”“微商”与“表情包”“群聊”等亚文化把控十分精准,而且编排的非常自然,不像很多青春电影强塞进去的金曲、明星等时代符码,这些元素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与真实的暧昧感,这点可能有陈可辛影响,陈可辛绝对是最能把握时代最懂大陆的香港导演。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的校园暴力批判不止停留在对于个体或者群体的道德谴责,他像达内兄弟一样质疑社会,怀疑世界,他应该也是第一个敢在国内大银幕上质问“如果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你还愿意把孩子生下来么”的导演了吧。这一点就弥足珍贵了,大家都知道大陆青春片的水准,上一次看到专注校园的国内残酷青春片是《十三颗泡桐》了,《嘉年华》《过春天》对于学生身份的强调与采写是不多的。
作为青春电影,电影也有许多青春电影常见元素,高考、校服、金鱼甚至剃头那段都可以回溯至《女朋友男朋友》,但导演使用的技法是迥然不同的,手持摇晃的镜头、变焦、特写都增强了电影的动荡情绪,强化了观众的心理氛围,最后构建起破碎的青春。本片的声音设计、光线运用也不错,不同声音层次的响度失真和环境声音变化为陈念自闭又危难的青春世界增添了厚度,配合着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更突出了情绪色彩。
角色与演员的表演是实现这个文本非常重要的一环,角色塑造略单薄类型化,遗憾,但人物关系设置的不错,演员表演完成的出彩,那一刻特写镜头之下的周冬雨宛如受难的圣女贞德。但曾国祥可能太懂女性粉丝心理,对易烊千玺的角色过于雕琢,有些落得偶像剧的俗套,简直比着当年《天若有情》的刘德华来的,但他是适合大银幕的,有浑然天成的沉静气质与天然的电影脸,他让我看到了一些当年牯岭街的张震,如果表演再朴实自然一些,监狱那场戏嘴角的颤抖很好。
后半段节奏有些崩,不断增加戏剧冲突和情绪点有些疲乏,使得观众有些受戏剧连续性的约束,如不断的闪回。最后如果结尾可以不那么美可能更好,他们是少年的时候只凭爱与保护可以在黑暗里相依偎,可长大了,琐碎生活是另外一个地狱,不过那是另一部电影了。
希望小曾再狠一些再深一些再真诚一些,去掉一些聪明,来日可期,我期待着你。
补:想想《少年的你》包含电影的两种形态且不管是不是均衡。电影一种是卢米埃尔一种是梅里爱,整部电影是在现实主义基调下造梦,过分美好的骑士,过于精致的打光,过度浪漫的牺牲,而这些都植根于那样被放大的真实语境中。更或许,苦涩和甘甜,梦境与现实同在,这本来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电影本身。
看完过了两天,回头看自己这篇在看完回去路上写的文乏味无聊且毫无思考,但不准备删掉,保存自己的幼稚时刻。而且在冷却情绪之后,觉得应该降分到7分,我笃信我一直信奉的小津理论“电影以余味定输赢”,在情绪消散后,我已然没有想回味的了。
展开全文
下一篇: 触犯了底线的伤感说说 人都是有底线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