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w+聊天话术大全,教你怎么和妹子搭讪
下载量:1294845
瑶族的传统婚礼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小,所以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下面就来看看瑶族婚俗特点。
瑶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
青年男女在一般情况下是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走亲访友串寨的机会,通过对唱山歌、瑶歌的形式,寻找自己理想的对象,双方看中合意,即互信交往赠送信物往来。过山瑶、山子瑶由于迁徙频繁,分散居住在山里,村寨一般比较小、相距路程也比较远。农忙时忙于耕作,很少来往。农忙过后,才能互相串门接触,男女青年接触后就约定对唱日期、地点、互相对唱。有时对歌到深夜,也有连续唱两三个夜晚,这是他们最愉快的娱乐,也是男女青年互相接触,认识和了解的好机会。
瑶族虽然有较多的恋爱自由,但在不少方面深受封建意识的影响,青年男女婚姻仍然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地方即使是男女双方爱情成熟,但父母不同意,婚姻也难以成立。瑶族青年订婚,多数地方要经说媒和送彩礼。当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就送订婚礼,男女双方家中互相请吃订婚酒,媒人也应邀赴宴。自裤瑶青年定亲时,先委托亲戚带猪肉到女方的舅父家问亲。舅父同意后,再征求女方的双亲和姑娘本人的意见,如表示同意,才派媒人带上酒、猪肉、鸡等物到女方家。请女方的舅父和双亲吃喝一餐,如果女方以一只鸡作为回礼,便表示同意。于是媒人再次带上酒、鸡、糯米等物送给舅父家。金秀花篮瑶订婚时,由媒人把衣服、手巾、手镯、颈圈之类聘礼金送给嫁方,嫁方收下礼物后,便算订婚。定亲后,娶方择得结婚的日子,报知嫁方。过去,瑶族婚礼比较简单,有些地方娶家送给嫁家的礼物多为一只鸡,十二斤白米,送给媒人的只有二斤猪肉或一只小鸡。结婚时很少办酒席,即使办酒席也极其简单,往往只杀一头小猪,请双方近亲几人宴饮一餐结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在瑶族婚礼形式日渐繁琐,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一些地方逐渐出现卖婚现象。
瑶族婚礼特点
婚礼开始,新郎和祖父母和父母及全村的长者,到神龛的下面就坐。台上摆上酒肉,长者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时,新郎从左门、新娘从右门分别步入厅堂,即男左女右。他们身着漂亮的瑶族婚礼盛装,在案台前铺好的大红被旁并排站着,面向神龛(祖先牌位)、长者,这时,由司仪起立致祝词,众人和声,即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等等。不时还伴奏着瑶族八音,气氛热烈。随着一阵欢呼声,众人祝颂完毕,婚礼便进入了高潮。红烛点燃着,长者在台上继续畅饮,新郎和新娘开始行跪拜礼。
新郎双手拿着一块折叠好的新毛巾,高举过头,自上而下,向左 、中、右三个方面的宾客作躬礼,然后跪在大红花被上下拜,至此就算完成了一拜。拜毕又进行第二次,周而复始,新娘手里持两条鲜艳的毛巾,遮盖及膝,在新郎下拜时,行半屈膝礼作陪。新郎新娘礼拜时,均分别由伴郎和伴娘搀扶着进行。动作极为缓慢,表现十分虔诚,完成一拜,往往需要5分钟左右。第一批受拜者是新郎的祖父母和父母一辈人,要拜36拜;第二批受拜者是新郎叔伯一辈人,要拜24拜;第三批受拜者是新郎兄姐一辈人,要拜12拜。长者在接受新郎新娘礼拜时,只管在台上畅饮闲谈,不必还礼。三批长者轮流受拜完毕,第一批长者又重返原位,再受三十六拜,三批长者如此前后反复,新郎新娘共要拜100多次。拜毕,新郎新娘并列站着,由一位辈分最高、年纪最大的长者,向新婚夫妇致以良好祝愿:祝愿新婚夫妇上山同路,下水同船,齐心协力,共建家园。发扬敬老传统,振作良好家声等等。至此已经天亮了,前后连续要用五六个小时。
但是,婚礼并未结束。新婚夫妇马不停蹄地转入“认亲”仪式。正厅内设三席,祖父母、父母、叔伯、兄姐等三辈分的人分别入席饮酒。这时,一对新人由伴郎伴娘陪同,依次到各席认亲,当伴郎逐一介绍长者称谓时,新郎和新娘同时叫一声,并各敬献一杯喜酒。对于其他客人,还要敬酒、敬茶等。待客人散席回家后,新郎与新娘才和家人聚餐团圆。至此,婚礼才全部结束。
瑶族在婚礼中格外敬重老人,过山瑶过着三年一小迁(过山过岭),五年一大迁(过州过省)的漂泊生活,一切知识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靠老一辈人通过各种形式把本族的风俗、戒律、信仰、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传给后代,过山瑶俗话说:“老人不讲古,青年不识谱”、“没有老人就没有后生”。年青人结婚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他们对老人要格外尊敬,并接受老人的教育。
盘瑶的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婚礼比较讲究,在结婚前三、四个月,嫁方就积极筹备嫁妆。娶方要托媒人送鸡、肉、酒等给嫁方。结婚前一夜,娶方的亲戚都来贺喜。结婚之日,娶方选派英俊聪明的男子为烟师,漂亮贤慧的女子为茶娘,随同一队吹鼓手到村外接亲。嫁方全家及外祖父母、舅父母、叔伯父母、表兄弟姐妹等伴同新娘到娶方家。新人进门的时辰是由师公根据新郎、新娘的八字人合后算定的。接亲人在村旁迎接嫁客人,烟师、茶娘在屋外招待送嫁客人喝茶、吸烟,休息片刻,待良辰一到,才引新娘及送嫁客人进新郎家门,新娘进门前要脱去草鞋,洗脸,换上娶方备好的新鞋。进门时迎接在门口的师公砍一只公鸡头,称为“断煞”,象征煞掉女方带来的邪气,才能举行婚礼。盘瑶还盛行一种“拜堂”礼仪,在堂中把方桌数张连成长台,摆设宴席,新郎、新娘要分别向客人行三次跪拜礼,敬酒两次。客人向新娘夫妇赠送礼物,如腰带、围巾及银钱,然后吹奏一轮乐曲,燃鞭炮一串。拜完嫁方客人后,即请娶方客人入席,新郎、新娘行拜礼同前一样。身价高的,喜酒宴规模大,多达几十桌,如果来客也很多,轮流下去,往往通宵达旦。按照习惯,婚礼结束后,娶方还得向亲戚来客送猪肉、退礼。整个婚礼过程花费较大,有的娶方因办婚事借的债长期无法还清。
现在,瑶族结婚彩礼,一般以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而定,除彩礼外,贵州不少瑶区还保存着瑶族传统婚俗。例如结婚前一天由伴郎领着新郎到女家,女家则找送嫁妹在闺房与新娘作伴。这一天新娘亲手炒黄豆、花生、泡浓茶款待新郎,并一道吃喝交谈,通宵达旦。第二天送嫁时,嫁家先请“先生公”在祖先神位前,念告慰祖先的“吉祥如意经”和“辟邪经”,然后由新娘的亲婶、亲嫂给新娘披头帕,穿嫁衣,梳妆打扮。装扮完毕,向祖先、父母、亲戚哭别,以示难忘父母养育之恩。送嫁人以及亲戚朋友一边劝慰新娘,一边把她扶出门口。
出门后,“先生公”交给新娘一把贴有“辟邪符”的太阳伞,新郎和伴郎走在前头带路,每逢过桥过河,新娘要“刁难”新郎,坐在桥头或河边不走,新郎无奈只得背起新娘过桥过河,送嫁队伍则借此欢笑逗乐。当送嫁队伍来到男方村寨口时,娶家早已有迎亲的歌手抬着米酒恭候于路口,邀送嫁人对歌,娶方首先感谢女方送嫁,赞美新娘人贤貌美等,送嫁人即以歌对答,边唱歌边邀酒,应酬一阵后,由迎亲人引路,来到新郎屋前,这时,娶方嫂子接过新娘的太阳伞,给她重新梳妆打扮一番,换上新布鞋,然后由接方请来的“先生公”在门口为新人念“辟邪经”燃放鞭炮。新郎的母亲把新娘领进门,接着,“先生公”又在祖先神位念经,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村上凡遇结婚喜事,不论远近,亲戚都要光临,并担着各种礼物来到娶家祝贺。白裤瑶婚俗也很独特。婚日,新郎和另三个人组成迎亲队,新郎和其中一位老人拿防鬼用的大刀和防雨用的伞,挑着生熟猪肉、鸡、炒黄豆、盐、酒及白布、新棉被到新娘家接亲。晚上,新娘离家时要哭别父母亲戚,送亲人边走边唱送嫁歌。来到男方后一直唱到天亮。次日才办喜酒请客。第三天,新娘回门住娘家七天。然后,新郎再带酒、肉接新娘回家。
#p#副标题#e#
烟丝问婚
烟丝问婚是瑶族特别的恋爱方式,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有的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媒介和信物是赠送烟叶。女方中意那个小伙子时,便用一张绣有各种彩花的黑头巾包烟叶,外面用红线绑扎,敬赠给男友,当男友打开这份厚礼时,不用一言一语,不费不歌一曲,便知女友心意,然后男方就以数倍的黄烟叶等礼回赠女友,这就是瑶族的相思烟。
“拿篮子”
“拿篮子”是湖南丘陵地区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每逢节假日,成群的姑娘便手提精致的小竹篮,面上盖一条机织手帕,徘徊于圩场四周,同时青年小伙子也打扮一番匆匆赶到圩场。当他在圩场里相准了某一位姑娘时,就趁其“不备”将她的篮子拿走,买点心放入篮中,再转到姑娘身边。于是双方离开圩场,找一偏僻处,小伙子请姑娘吃点心,然后,便开始对歌,用歌来通报信息,表达情意。对歌结束后,姑娘取回竹篮,并约好日子再会。到那时,姑娘仍拿着那只竹篮赴约,小伙子照例又一次从姑娘手中拿走竹篮。若是看中小伙子,竹篮内便放上一双或几双亲手做的布鞋。男女双方相互了解,就是竹篮的一拿一送过程。经过多次接触,有了感情基础,小伙子就挑着两个特制的大糍粑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姑娘的父母热情接待小伙子,备办丰盛的午餐。午餐后,如果小伙子挑来的两个大糍粑被姑娘父母收下,就表示姑娘的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若小伙子仍挑着糍粑往回走,就说明没有取得姑娘父母的同意。
瑶族“抬郎上门”习俗
瑶族婚姻还有“抬郎上门”的习俗。“抬郎上门”即女子不出嫁,在娘家里抬男子成婚,而被抬的男子到女子家去,叫做“上门”,这种婚俗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区瑶族都普遍存在。过去由于大量砍种荒地,需要更多劳力,因而这一婚俗在频繁迁徙的过山瑶中相当盛行。瑶族“抬郎上门”是古时候祖先流传下来的风俗,也是古代人类婚姻遗迹的反映。这种婚姻习俗的产生,是由于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们从事对当时的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工作,从而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支配氏族生活的权力,女子在婚姻中占主要地位。妇女们起初是个别地,继而是普遍地把丈夫带到自己的氏族中,于是就出现了“女婚男嫁”的婚姻形态。
瑶族婚姻中“抬郎上门”婚俗,保存了人类古代“抬郎上门”中的几种不同形式。第一种为卖断,这种形式手续比较简单。即如果男方家境好,上门结婚时女方就不用送礼,男方家境贫寒,女方在抬时,要送酒肉到男家,并邀请男方村里青年陪同新郎到女方家吃礼酒。卖断婚俗的特点是男子上门后,一般要改成妻子姓氏,终身在妻子家中居住劳动,所生子女全随女方姓。在抬郎的家庭里,妻子是一家之长,有很大权力。为明确女方的地位,有些地方瑶族在建立了这种婚姻关系时,用立字据的方法确定下来,以防男方上门后反悔。立契卖断丈夫在家庭中地位一般比较低,稍有不顺妻子和房族之意,轻则遭到辱骂,重则赶出家门。
第二种是卖一半,即“卖断”的一种派生方式。上门男子虽然从属于女方,但他在女方家庭中有小部分财产,夫妻一旦反目离开时,丈夫可以从女方家里分得上门以来劳动创造的果实。另一方面,男子上门后名字改不改无妨,有的虽然由女家另取名字,改了姓氏,但是他们自己的名字仍然不取消,可以一个人有两个名字。婚后所生子女可以留一个继承男方宗嗣,即给这个孩子取用父亲的姓氏,长大后可以回父亲外家(即祖父亲)居住劳动。
第三种方式是两边走。这种婚姻要求男女都要参加双方家庭的生活与生产,男子一般先入居女家,在女家劳动,生活一段时间。婚后所生子女要随父母姓,在取姓次序上第一个随母,第二个随父,第三个随母,依此类推。这种婚姻形式的手续比“卖断”更为简单,一般双方都不用什么礼金。但是,上门男子都要立上门契据,写明自愿将身就妻和子女平分。丈夫上门女方家后一般不改姓名,婚姻生活比较稳定,而且男女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家庭财产夫妻共有。一旦双方离异,丈夫除能参与平分财产外,还有权带走随自己姓氏的子女。如丈夫对女家不满提出离异时,往往还要立退婚契据。这种“走两边”的婚俗,直到解放后还普遍存在于部分瑶族地区。
瑶族“抬郎上门”习俗作为古代“女婚男嫁”婚俗遗存,它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瑶族“抬郎上门”婚姻关系中存在的“卖断”、卖一半、两边走等形式,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中婚姻关系的演变过程。
总结:瑶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和族内婚制,少与他族通婚,也无纳妾现象,早婚比较突出,但婚后一般都能和睦相处,极少离异,丧偶再嫁也不受歧视。以上瑶族婚俗特点你都了解了吗?
展开全文
上一篇: 应对婚庆陷阱招数无视“糖衣炮弹”的推销
下一篇: 古风唯美结婚祝福语精选